Piega SA

 

『佰籁镫古典音乐鉴赏』第十一期 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

BrightenHiFi

我们一起聆听了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K331,今天我们迎来贝多芬的最家喻户晓的一首钢琴奏鸣曲——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


若论艺术成就和专业地位,至少第二十三“热情”、第二十九“槌子键琴”和第三十二作品111等都可以称得上是佳作。

但是,若论大众知名度,恐怕都无法和升C小调第十四相比。


贝多芬的这首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编号是27之2,它作于1801年,被题献给贝多芬的女学生、后来的伯爵夫人朱莉埃塔·圭恰尔迪。


这首“月光”的知名度几乎可以和“英雄”“命运”、“田园”媲美,肯定属于贝多芬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而且它同样也是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当中知名度最高的一首,在知名度上与“月光”相近的,大概还有第八号《悲怆》、第十七号《暴风雨》和第二十三号的《热情》,这都是带标题的,当然了,代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最高水准的是另外两首,一首是作品编号106的“槌子键琴”,一首是作品编号111的第三十二首,这两首呢?都是以作品编号代称,在钢琴家和钢琴音乐爱好者心目中是神一样的存在,记住,106和111。

《月光奏鸣曲》这个标题其实也不是出自贝多芬本人,而是当时的一位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布把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比做费尔伐里斯吉特湖上的月色。

这一比喻被乐曲的出版商拿来进行了一番发挥,就有了《月光奏鸣曲》这个标题。贝多芬自己称这部作品为“好像一首幻想曲一样”。我们刚才听到的第一乐章是“持续的柔板”,大概是贝多芬全部钢琴奏鸣曲中最为著名的。

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通常是又长又大的奏鸣曲式的快板乐章,但是贝多芬却一上来就给了我们一个速度非常缓慢的柔板乐章,而且曲式上的确很像幻想曲,尽管有学者指出里面隐约还是可以分析出一些奏鸣曲式的构造来,也有音乐理论家坚持说这个乐章只是一个单三部曲式,甚至认为这个乐章可以归入到幻想曲当中,曲式上已经非常自由。

总体来说,贝多芬一上来的确就是要打破常规,第一时间把幻想性的色彩带给了我们。

所以,在第一乐章波澜不兴的表面,却包含着贝多芬大胆创新、力求突破的巨大勇气。贝多芬成功探索了钢琴在微弱音量上进行绵延歌唱的巨大可能性,这是他超越前人的地方。

我们知道,钢琴不像弦乐或管乐,可以持续地发出声音。钢琴本质上是一种打击乐器,要做到音与音之间的连贯相对要困难一些。大提琴家王健就说过,在他听过的钢琴家那里,真正在钢琴上能把音与音像弦乐器那样无痕地连接起来的,只有霍洛维茨和葡萄牙女钢琴家皮尔斯二人而已,这话说的虽然有些绝对,但是霍洛维茨和皮尔斯在琴上的歌唱性确实非常突出。

有学者认为,贝多芬在这个乐章里所追求的意境,已经预示着印象主义音乐的诞生,对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更是影响深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贝多芬的“月光”和后来德彪西的“月光”还是有一些联系的。贝多芬还在乐谱上写下了两条演奏提示:“应该非常敏感柔和地、用踏板地弹奏整个乐章”以及“始终很弱,用踏板”。如何对待这两条演奏提示,历来各路钢琴家都有不同的看法。

总体来说,贝多芬时代的钢琴与现代钢琴在性能和发音上还有着不少差异,当时的钢琴体积小,音量小,声音发出来之后衰减得也比较快,所以我们听惯了现代钢琴比如施坦威和贝森多夫的弹奏之后,再回过头来听所谓的“古钢琴”或者贝多芬时代的钢琴发出的“本真之声”,除了能够领略到“古色古香”外,在音乐的表现力和声音的丰富性层次性方面,简直是不堪忍受。


《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在织体上分为三个层次,钢琴家们就是用两只手,在钢琴上有条不紊地弹出这三个层次来。


第一个层次是最上方的单线条的旋律,隐约间有点像歌剧咏叹调。有人认为其中的音调是受法国歌剧的影响。

第二个层次是中间的三连音伴奏音型,并且这个音型是从头到尾贯穿着整个乐章,音区是钢琴的中音区,音色上既明亮又不失厚实,三连音的连绵起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大海在月光下的粼粼波光。当然,三连音的音型尽管没有间断,但还是有时会变化成折转的分解形式,很微妙细致地表现出作曲家内心情绪的波动。这个三连音的伴奏在中间部分,一度独自占领了整个舞台,并逐渐上行,孤独地回响于宇宙的空间;在结尾的时候,它又在低音部最低沉的音区渐渐消失。

第三个层次是最下方的八度低音,使得音乐画面变得深沉。值得一提的是自第28小节起的13小节内,这下方的八度长时间地保持在升G这个音上,这一神来之笔将在第三乐章中得到回应。

整个乐章的和声节奏是平稳而舒缓的,一般一个小节一个和弦,也有一个小节两个和弦的,再也没有更多。但同时,贝多芬又运用了大量的副和弦和变音和弦,包括起源于巴洛克时期的那不勒斯乐派的比较有特点的“那不勒斯六和弦”等等,这些和弦是特别富于动力性。节奏上的平稳,与富于动力性的和弦,这两种因素构成的矛盾,充分地表现出贝多芬内心深深的痛苦与沉重的压抑。

尽管整个第一乐章并没有主题上的鲜明对比和力度上的反差,但是依然包藏着丰富而精妙的变化。


缠绵无尽的独白,赤裸地吐露出凄凉幽怨之情


大多数人都认为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与爱情有关,那么我现在就来讲讲贝多芬的爱情故事。


《月光奏鸣曲》的题献对象是伯爵夫人朱莉埃塔·圭恰尔迪,这位贵族小姐出身名门,比贝多芬小14岁。

贝多芬的确是在十九世纪初的一段时间里专一地爱着这位贵族小姐。圭恰尔迪也一度把贝多芬视为自己的罗密欧,听起来不太吉利。圭恰尔迪为了这个念头还特意画了一幅想象中的画,画面中贝多芬正在抬头望着她的阳台,而这位贵族小姐正在窗帘后小心翼翼地向外窥探。


她当时应该很享受能够得到贝多芬的爱慕,因为那个时候贝多芬在维也纳已经是名声大噪,绝对的碾压式气场。

但是他还是拜倒在圭恰尔迪的裙下,他的这位女神情商智商都属一流,她很聪明地用恰如其分的责备或点到即止的调笑,使得贝多芬为她鞍前马后,无怨无悔。

不过圭恰尔迪肯定不是一个完美的爱人,她在享受贝多芬的爱意的同时,还和一位名叫加伦贝格的年轻贵族作曲家往来密切,关系暧昧,并且最终在1803年11月嫁给了加伦贝格。

贝多芬对自己陷入的这种三角关系非常清楚,在他晚年的谈话本中,他还提到过这段感情经历,认为圭恰尔迪当年的确深爱过自己,其程度要超过爱加伦贝格。

后来,贝多芬得知加伦贝格有一些生活上的困难,还辗转弄到一笔钱来帮助加伦贝格这位曾经的情敌。贝多芬在爱情上的一次次挫败,使得婚姻最终成为一个“不可企及”的目标。

但是,对于贝多芬的艺术来说,这些情感的挫折也是有正面影响的。贝多芬事实上是将爱情看成是他创造力发展的某种阻碍。

就在创作《月光奏鸣曲》的1801年,他写信给好友韦格勒说:“现在,我在这个期间当然不能结婚……对于我来说,除了从事并且表现我的艺术之外,没有更大乐趣。”

这部有着浪漫诗情画意的作品有着很多传说。罗曼·罗兰将此曲与贝多芬的失恋相联系,认为第一乐章是忧郁、哀诉和痛苦。俄罗斯音乐学家奥利比舍夫解释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灭之火”。

不过有资料表明1801年贝多芬与朱莉埃塔还在热恋之中,称这部作品与失恋有关可能不是那么有说服力。

相对可信的是俄罗斯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的说法,他当年听过李斯特在圣彼得堡演奏的《月光奏鸣曲》,认为这部作品就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冥想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如此描述这个乐章:“从远处、再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包含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

俄罗斯的一代钢琴宗师安东·鲁宾斯坦也反对用“月光”来解释这首曲子。他说:“月光在音乐描写里应该是冥想的、沉思的、安静的,总之,是柔和的、光明的情绪。

升C小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完全是用小调来暗示悲剧性,因此是布满云彩的天空,是阴郁的情绪,第三乐章狂暴的、热情的情绪,表现的正是和温柔的明月完全不同的东西。只有短短的第二乐章可以比作是一瞬间的月光。

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形容第一乐章为“单调的,冗长的,缠绵无尽的独白,赤裸地吐露出凄凉幽怨之情”还是非常准确而富于诗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