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ega SA

 

『佰籁镫古典音乐鉴赏』第十三期 西方最有儿童缘的序曲 莫扎特《魔笛》序曲

BrightenHiFi

点击二维码,关注佰籁镫音响

01.png

02.png


魔笛

西方最有儿童缘的序曲

它是超过威尔第的《茶花女》和比才的《卡门》,是世界上被上演次数最多的歌剧。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首莫扎特的歌剧序曲,不是他名气最大的《费加罗的婚礼》序曲,而是在西方最有儿童缘的所谓“童话歌剧”《魔笛》的序曲,这是莫扎特所谱写的最标准具有管弦乐思维的歌剧序曲。


德语歌剧《魔笛》是莫扎特生前最后完成并上演的一部歌剧,1791930日,莫扎特指挥了这部歌剧的首演,此后刚过两个月,莫扎特就去世了。关于莫扎特晚期生命之谜以及他死亡的真正原因,许多学者都力图从这部情节复杂、主题隐晦、逻辑混乱的歌剧当中寻找线索,因为即便这部歌剧的音乐从头至尾都洋溢着莫扎特独有的才华横溢、灵感叠现,但是剧情实在复杂违和,当时的观众有点懵懵懂懂甚至一头雾水,而后来的观众就更是表示看不懂,直到今天,凡是看过这部歌剧的人,都是又觉得好看,又不知道该怎样去理解这里面的人物关系,包括是非善恶,都很难去下判断。


但是为什么连成人观众都看不懂的《魔笛》,它还会成为最受孩子们喜欢的歌剧呢?就是因为这部歌剧的名字叫魔笛,只要一吹这个笛子,森林的动物们、天上的鸟儿们都能听懂魔笛的曲调和语言,所以每当歌剧演到这个场景的时候,舞台上立刻被形形色色的动物填满了,这个时候也是小朋友们最开心的时刻。因为这个缘故,歌剧《魔笛》便被不断地改编成各种各样的儿童版,还被制作成木偶剧和动画片。这些专门给孩子看的儿童剧版会在专门的剧院里一年四季循环上演,几乎从不间断。而在德国或奥地利,木偶剧也在许多城市的木偶剧院以不同的制作风格不断持续地整年上演。所以有人说,莫扎特的歌剧《魔笛》才是超过威尔第的《茶花女》和比才的《卡门》,是世界上被上演次数最多的歌剧,这里面当然是包含了大量的儿童剧版和木偶剧版。

《魔笛》的故事表面上讲的就是孩子们最喜欢听的是王子和公主的故事,讲他们是如何经受住严峻得有些奇葩的考验而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但是,王子和公主是怎么认识的呢?公主的妈妈也就是凶神恶煞般看着好邪恶冷血的那个黑夜皇后,她真的是代表黑暗王国的坏人吗?还有那位光明王国的大祭司,他做的事情也不太像好人啊,但是所有人除了夜后都非常尊敬他,就连被他再三考验之后与帕米娜的爱情修成正果的塔米诺王子,也由衷地歌颂他是美好与真理的化身。那么他与夜后到底是什么关系呢?瑞典大导演伯格曼在他导演的歌剧电影里就大胆地把他与“黑夜皇后”设计成一对儿冤家夫妻,帕米娜就是他们的女儿。那么,这位来自东方的塔米诺王子,他又是什么来历呢?他只是看到三位不明来路的女人交给他一个公主肖像,就一见钟情,一下子就爱得神魂颠倒,克服千难万险也要跑去营救,结果见面以后,公主也一下子就爱上了他了,爱得非常深,以至于为此陷入绝望的痛苦。这些都确实有点不合逻辑,不可思议,好像一切都是被“编剧”刻意安排好的,这种安排既生硬又符号化。如果不是莫扎特给这些角色这些场景谱写了那么美的咏叹调以及重唱合唱,谁还真的会相信这个故事吗?所以,尽管对剧情的质疑到今天都没有停止过,但是这部歌剧仍然是莫扎特人气最旺的歌剧,没有之一。毫无疑问,使《魔笛》成为不朽艺术作品的,正是莫扎特把人类思想转换成音乐表达的独特天赋,仅凭聆听音乐,它就是一部具有灵性启发并且到处都洋溢着美感的伟大歌剧。歌剧的主题基调是爱情,而这个主题正是莫扎特倾注了他全部才华才得以呈现的。对于歌剧的听众来说,莫扎特创作的“爱的颂歌”包括《伊多梅纽》、《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以及《狄托的仁慈》和《魔笛》等,把十八世纪的歌剧推上了史无前例的光辉高度。那么多激情奔涌的爱的咏叹调,那么繁复丰沛的戏剧场景,而音乐更是有着超验的美感。当然,在格鲁克之后,只有莫扎特更上一层楼,将音乐与戏剧结合得更加完美,从而创造出一系列能量饱满、营养多多的戏剧艺术品。音乐史专家菲利普·唐斯对《魔笛》的评价尤其特别,他甚至说,《魔笛》堪称人类历史上的伟大文献,其价值可以与巴赫的《马太受难曲》相比肩。


03.png


我在前面关于莫扎特交响乐作品的介绍中一再提到莫扎特生命晚期创作的深度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和他加入到一个神秘组织有关,这个神秘组织就是成立于十八世纪初的共济会,它最初的源头是中世纪以来专职修建教堂的石匠组织,他们在建造教堂特别是需要旷日持久施工的大教堂,基本与世隔绝,不近女色,所以共济会的英文Freemason,就是“自由的石匠”之意。莫扎特在1784年加入共济会维也纳分会,后来还把老爸也拉了进来。因为共济会的纲领与天主教教义多有抵触,所以当年的特蕾莎女皇一直禁止共济会在境内活动,继位的所谓“开明君主”约瑟夫二世也对共济会多有限制,尽管他身边的亲信也大多是共济会员甚至是重要骨干。关于莫扎特为何要加入共济会,目前主要还是从正面讨论的比较多,认为共济会倡导的所谓“博爱、自由、平等、宽容”,以美德精神,追寻人类生存意义,号召建立和平理想的国家。这些都正好与莫扎特天性相吻合,莫扎特心性单纯,热爱真善美,厌恶权贵,鄙视愚昧和专横,在世俗眼中是不折不扣的离经叛道者。另外共济会所宣扬的“超宗教性”,鼓励人们爱工作,爱秩序,爱协调,爱同胞,拥有掌控健康的体魄和理性知识的光辉,不迷茫地去追求真理。这些也都和那个时代的思想启蒙运动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不仅是莫扎特,歌德、席勒、腓特烈大帝、海顿、贝多芬以及后来的门德尔松也都是共济会会员。莫扎特在共济会里的职位升迁很快,从“学徒”开始,先后升为“师兄”和最高级“师傅”。与他共同创作歌剧《魔笛》的剧院经理、演员始终还是“师兄”的职位。


莫扎特当然也确实受惠于共济会在生活上的帮助,他频繁向共济会一位非常富有的商人兄弟普赫伯格借钱,虽然可能另有其原因,但莫扎特为了答谢共济会,谱写了许多音乐作品,最著名的就是《共济会葬礼音乐》,还有便是莫扎特生前最后完成的作品《共济会小康塔塔“大声宣告我们的快乐”》,17911118日完成,作品编号K.623


当然,歌剧《魔笛》毫无疑问是莫扎特最重要的一部为共济会而作的伟大作品,它甚至被称为“共济会歌剧”。关于莫扎特的死因,还有一种更狗血的说法,说莫扎特在歌剧中泄露了共济会不能公开的重要秘密,所以才被执行制裁式暗杀。不过,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推证指向莫扎特的死确实与共济会有关,他很有可能与一位共济会的“兄弟”妻子有染,而被执行了帮规,死后被葬于集体墓坑大概也是为了掩盖被毒杀的真相。无论如何,人都不能随便加入帮规严格的组织,否则真是死无葬身之地。


我们今天欣赏的这首在歌剧拉开帷幕前奏响的序曲,基本上把歌剧中的重要形象通过音乐的主题表达出来,但是乐思极其简练明快,带入感极强,几乎是迫不及待地一路向前,急急地把大戏的帷幕拉开。


音乐一开始,便是三声乐队全奏的和弦,这代表的是萨拉斯特罗所属的“光明王国”形象。


 “三”是共济会最重要的数字,无论是共济会的会徽,还是宗旨、准则、口号,都是以“三”为单位,共济会奉行“智慧”、“理性”和“自然”,会员入会仪式有一个环节是敲三下门。那么在《魔笛》剧中,舞台上就真的有三个神殿,分别写着“智慧”“自然”“正义”。另外剧中一开始上场迷惑塔米诺王子的是三位“夜后”身边的侍女,引导王子前进方向的是三位仙童,萨拉斯特罗手下有三位祭司,莫诺斯塔托斯有三个奴隶。另外这部歌剧的主要调性是降E大调,这个调有三个降号。序曲开始的这三声和弦就是降E大调。它们在剧中也会经常出现。塔米诺王子和帕米娜公主要接受考验的约定也是三个,即坚定、忍耐、沉静,他们的考验也是要过三关。


三声降E大调和弦过后,象征着“魔笛”引发的快乐的弦乐便欢天喜地一层又一层地进来。


这表现的既是莫扎特所向往的精灵世界,在那里,小动物们正在欢声笑语地和王子啊捕鸟人啊一起快乐地玩耍,又代表着帕帕盖诺与帕帕盖娜世俗而无忧无虑的的爱情欢乐。


这个节奏一直持续着,似乎是没完没了,欲罢不能,以至于接下来主题是王子与公主的爱情旋律,刚一露头,就被这个欢乐的节奏给拐跑了。


05.png


《魔笛》里,除了王子与公主、夜后与萨拉斯特罗这两组对应角色外,还有一对很有趣很好玩的角色——一个喜欢吹牛的虚荣心极强又特别贪婪生活享受的捕鸟人帕帕盖诺,以及他的神秘女友帕帕盖娜,他们在歌剧中是一对儿活宝,他们彼此的相遇和相爱也特别好玩,甚至包含着更现实的寓意。但是,他们的音乐形象却并没有在这首序曲中体现出来,这明摆着是坚决不剧透的态度,只有现场看了整部歌剧,才知道莫扎特为他的滑头“师兄”施卡内德所亲自扮演的角色谱写出多么天才的唱段。最后再补充一句,这部歌剧的编剧并不都是施卡内德完成的,还有一位共济会的兄弟卡尔·路德维希·吉赛克,作为剧院的合唱队员,他奉命为已经写好的剧本中加入共济会的元素,这些本来在原剧中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莫扎特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是因为在剧中泄露了共济会的秘密而被暗杀。籁镫音响,为您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