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ega SA

 

『佰籁镫古典音乐鉴赏』第二十二期 来听一首上班进行曲 巴赫《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BrightenHiFi

点击二维码,关注佰籁镫音响

01.png

02.png

《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巴赫的世俗音乐相当精彩,无论从形式到乐思,都是前无古人的。


这是典型上班族路上必听的音乐,那种向上飞翔的感觉不仅给人以生机勃勃的动感,而且脸上也会立刻绽开笑容。


我们第一期说了巴赫的《降B大调第六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乐章,今天我们继续巴洛克之旅。维瓦尔第的音乐对巴赫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他在他人生最充满世俗欢乐的时期,也就是在安哈尔特-科滕宫廷任职期间,他几乎不写宗教音乐,而只为亲王的十八件乐器组成的乐队服务。据说巴赫也写过很多首小提琴协奏曲,但只有三首幸存下来,我们今天欣赏的是第一首“A小调协奏曲”,这是一首在形式上继承维瓦尔第风格、但在内容上却给人耳目一新的小提琴协奏曲。很显然,巴赫不是以小提琴的炫技为主,而是精心构思乐句,仔细布局它的发展,和声更加丰富,色彩也更斑斓。


当我们已经习惯于给巴赫贴上宗教音乐大师标签或者眼睛里只盯着他的《戈德堡变奏曲》、《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以及所谓的钢琴“旧约圣经”《四十八首平均律曲集》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作为时代巨人的巴赫,他在继承前人和家族的积累之后的全面爆发,并非偶然。他的宗教音乐固然崇高神圣,而且纯粹,但是他的世俗音乐更是相当精彩,无论从形式到乐思,都是前无古人的。甚至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巴赫可以打通世俗与宗教两个领域,他在音乐创作方面才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的突破与成就。


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1717年到1723年间,巴赫在安哈尔特-科滕宫廷任职时创作的,面向的听众主要是宫廷内的王公贵族当然主要是非常热爱音乐并且很赏识他的科滕亲王。应该说,这段时期,巴赫的日子过得比较滋润,主人很器重他,宫廷里又有一支在当时比较出色的十八人乐队,巴赫可以在他们身上进行各种各样的音乐实践和尝试,所以这首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一出声就给人精神抖擞、神采奕奕的感觉。我感觉这是典型上班族路上必听的音乐,那种向上飞翔的感觉不仅给人以生机勃勃的动感,而且脸上也会立刻绽开笑容。


当然,我们现在一般能听到的都是由现代乐器、现代乐队演奏的,本身乐器的质感和穿透力都非巴赫时期可比,而且巴赫在科滕的乐队编制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勉强接近于室内乐团而不是交响乐团,声音的美学取向上更不是后来古典主义和浪漫派那样辉煌壮丽、炫目多彩的效果。不过,我们还是可以想象,巴赫在小提琴协奏曲创作方面既然取法于维瓦尔第,那么他当时的听众也是宫廷中音乐修养非常高的王公贵族及其家眷,音乐所呈现的高级格调于此可见一斑,和我们今天对音乐的理解还是有一些不一样的。


和维瓦尔第的大多数小提琴协奏曲一样,巴赫的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也是快快三个乐章,这是典型的巴洛克协奏曲的结构。


第一个乐章没有速度标记,因为当时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都已经被默认为快板。巴赫的乐谱经常不标速度,不标音量,不标表情术语,甚至到后来连用什么乐器来演奏都不作标识了。一方面这是因为当时有陈规可循,另一方面,巴赫抛开这种标识反而让他的音乐获得了一种自由,特别是对当代小提琴家来说,演绎的灵感空间更大了。


乐曲一开始乐队奏出强有力的旋律,这种齐奏被称之为“利都奈罗”,本意是回归、反复的意思,也就是乐队全奏再加上反复。


独奏小提琴奏出略显忧伤的旋律与之乐队进行对话。整个乐章就是利都奈罗与独奏小提琴之间时而你来我往,时而交织应和,具有典型的巴洛克华丽风格。


乐章最后以乐队齐奏的利都奈罗结束。


第二乐章在一个低声部的重复音型中开始,并贯穿始终。独奏小提琴在这个基础上吟唱出一支极其精致的旋律,并不停地展开,变化,给人以琳琅满目、摇曳多姿之感。


许多二十世纪以及当代的小提琴大师都在这个乐章各显胜场,我一般比较大师之间的不同,也是主要听这个第二乐章,既要有古风,还要有丰富敏锐的现代性细节呈现。


第三乐章是一首快速舞曲,具有典型意大利风格,比第一乐章更有动力,更加奔放活跃,旋律用赋格手法来编织展开,不同声部的对位井然有序,兴趣盎然,那种活力与丰富的和声让人联想到一群精力旺盛、衣着华丽的年轻人在欢快地群舞。


这个乐章与第一个乐章一样,同样使用了利都奈罗的方式,最后也是在乐队齐奏的利都奈罗中神定气收地结束。


在小提琴协奏曲的历史上,巴赫留下来的三首小提琴协奏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所以价值极为珍贵。进入古典主义时期以后,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在数量上可以说是骤减,尤其是比钢琴协奏曲的数量要少得多。像贝多芬、门德尔松、柴科夫斯基、勃拉姆斯、德沃夏克、埃尔加、西贝柳斯等都只写了一首小提琴协奏曲。这和巴洛克时期比如维瓦尔第动辄几百首协奏曲相比,的确形成巨大反差。莫扎特写了五到七首小提琴协奏曲,但相对莫扎特写的近三十首钢琴协奏曲,这个数字便小了很多,更何况它们大多都是他二十岁前完成的作品,并不能如同他的钢琴协奏曲那样,既终生伴随,又可以代表他在器乐领域的最高成就。如果让我选十首“必听”小提琴协奏曲,那么,我们已经听了维瓦尔第的“四季”和巴赫的这首A小调,接下来应该是莫扎特和贝多芬了,这个留待以后再讲。


不同于科莱里和维瓦尔第,我听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往往会忽略所谓的“本真演奏”,而特别倾向于对顶级小提琴大师的经典录音收集,我尤其偏爱格鲁米欧、谢林和肯尼迪的演奏版本,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对巴赫音乐的深度挖掘与升华,听起来有点远离巴洛克,而更向浪漫主义靠近,特别是肯尼迪,甚至会听到十足的时尚感,觉得巴赫就是我们时代的弄潮儿,他的音乐就是“时代之声”。


即便如此,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是会推荐一个用巴洛克小提琴演奏的“本真版”,意大利小提琴家卡梅诺拉在ARCHIV厂牌录制的唱片,可以让我们稍微感受一下巴赫时代的声音特质,当然这种声音绝非完全复原,只是更为靠近一点而已。经过录音与重放的过滤,与现场未经扩声的声音,区别仍然很大。